本报记者昨天(2月18日)采访沪上部分行业和企业,获得一些相关数据。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正在加强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城市逐步迈向常态运行。 ——编者
生产数据显示上海制造复工率逐步提升
制造业是上海的一块金字招牌。这几天,上海不少工业企业边复工边摸索,不断寻找防疫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复工率正在逐步提升。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昨天实现了一座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交付离厂、两艘21万吨散货船试航凯旋的生产节点目标。
早在春节期间,外高桥造船公司联防联控领导小组未雨绸缪,在研究制定防疫方案和应急预案的同时,分析生产计划、做细生产准备,统筹人力资源、保障生产所需,协调内外资源、确保关键节点。试航前,严把试航人员准入、严控试航人数。试航期间,通过分时就餐、定时消毒、全员全程佩戴口罩、定时测温等手段,确保全员健康。
同样在昨天下午,由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的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安全拖离位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码头并将投入运营。据悉,截至昨天,外高桥造船公司复工率达到62%。
上海的另外一家船厂——沪东中华目前复工率在50%左右,预计下周将达到75%。据介绍,沪东中华“一船一策”,综合分析当前疫情对系列船的影响,立即重新编组、重新按需分配工种,要求各部门集中优势力量抓好重点产品建造。企业成立党员干部突击队,带头攻坚,靠前指挥,强化管理,同时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提高质量,计划将工作效率提高10%至20%,抢回损失的时间。目前,全球首艘2.3万标准箱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计划4月底交付,亚马尔LNG(液化天然气)项目3号船计划6月交付的生产目标没有变化。
随着市场对防疫消毒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上海家化及各驻地分(子)公司陆续开始复工,公司生产有条不紊。截至昨天,上海家化青浦工厂复工率近30%,产量恢复比较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一线工人没有办法全员到岗。预计3月中旬后会有很大改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工业生产离不开原料和能源保障。漕泾热电作为上海化学工业区的重要组成,肩负着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能源保障的任务。漕泾热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的客户中有氯碱化工、3M、杜邦等生产消毒药水和防护用品原料的企业,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能源保障,就是为抗疫第一线提供‘弹药’。”
对于因防疫需要而增加产能的重点用户,漕泾热电加强对公用产品参数的监视,积极增加供热调节手段,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保障用能的可靠性;对因疫情无法复工的用户,相应调整公司计划,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目前,漕泾热电每天发电680万千瓦时,供热1.28万吨,供水1.5万吨,与去年12月每天发电690万千瓦时、供热1.35万吨、供水1.6万吨相比,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日产水平,为化工区全面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由于疫情防控力度加强,上海石化部分产品出厂困难。为保生产、保供应,该公司根据市场变化,全方位优化生产运行。在原料组成严重偏离设计工况条件下,公司组织专家优化操作工艺,不仅确保全部产品合格,还实现了生产稳定运行的目标。
电力数据显示申城各行业开工状态良好
自2月10日起,上海企业陆续恢复生产。上海电力运用大数据,为复工复产“建言献策”。从春节后复工首日开始,国网上海电力对全市10千伏及以上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企业用电大数据进行了深度采集和挖掘,结果显示,本市各行业开工状态良好,受疫情、物资生产因素影响复产情况出现一定起伏,但总体呈现向好趋势。
上海电力2月15日对3.2万余家10千伏及以上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企业的每日用电数据进行扫描,结果显示,企业复工率指数为60.68%。同时,电力大数据还显示,全市规模以上产业、第三产业复工情况整体良好,规模以上产业复工率为60.13%,第三产业复工率66.20%。从行业分类来看,规模以上产业中以电水气为代表的公用事业和医药行业等子行业产能恢复情况相对较好,复产率超过65%;电子行业复产率达到80.29%。在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软件、金融业等子行业复产情况相对较好,复产率超过60%;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及餐饮行业复产率处于较低水平,约为52.3%。此外,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园区、上海化工区、紫竹高新区等园区复工率都达85%以上。
对于提早复工的防护物资企业而言,保障供电可靠安全是当务之急;而对于延期开工的中小企业,提供合理业务变更意见能助其减负。
青浦供电公司客户经理张健日前在查看后台负控系统时发现,原本计划当日复工的上海双石钛金有限公司实际用电量很低,他立刻致电询问。原来,公司负责人由于返沪后正居家观察,企业尚未全面复工。张健立刻建议:“目前公司用电类别为按变压器容量计收基本电费,但实际用电量不高,这种付费方式不划算,建议改为按实际用量计费。”在办完用电类别变更业务后,双石公司可免交每月5000元的容量费。
松江供电公司监测到美迪康公司用电负荷一直处于高位运行,有超容的可能性。为了保障正常运转,松江供电公司2月9日为正在生产口罩的美迪康公司完成立杆、架设变压器、放线等一系列施工任务,新增98千瓦用电容量,供电能力瞬间提升60%。
电力大数据不仅能呈现企业复工复产情况,还可以减轻排查压力。
国网上海嘉定公司根据嘉定区政府提供的企业经营地址和电力用户用电地址进行模糊匹配,以确认企业电表归属情况。随后将开工首日用电量与开工前三日平均用电量同步比对,筛选出当日用电量突增的50家企业。2月11日夜间,电力公司将这份电量异动企业名单递交给督导人员,后者在12日上门核查,迅速找出12家不合要求复工未备案企业。
国网上海嘉定公司营销部主任陆韦告诉记者,运用电力指标协助排查,嘉定区是首例。如采用人工上门方式对区内1495家重点中小企业逐一排查,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但通过电力大数据分析,只需两天即可搞定。嘉定区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专项督导组负责人沈晓波对此感受颇深:“用电力数据反映复工复产情况,可有效覆盖厂中厂、园中园等日常管理监督的盲点和薄弱环节,能提升社会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快递数据显示电商及物流运力恢复元气
“这几天快递太多了,收件收到手软。”家住曹杨新村的程小姐在朋友圈晒了一张“九宫格”。春节期间她在拼多多上购买的多单“抗疫农货”,元宵节后陆续起运,绝大部分于这两天送达小区门口。
疫情带来了假期的延长和物流运力的减少,但消费者的购买力却丝毫不减,拼多多上海地区产生的水果、蔬菜类产品订单较往年上涨近5倍。记者注意到,这几天各大电商平台的运力已明显恢复元气。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这段时间划拨了10亿元首批专项补贴帮扶商家,此外还有5亿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对商家端和物流端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目前平台上绝大多数商家已经“开门营业”。京东方面则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沪的快递小哥绝大多数已回岗投入一线。
今年是叮咚买菜第三年实行春节不打烊,不料碰上疫情,直接导致快递“井喷”。公司CEO梁昌霖告诉记者,春节期间约有1万多名配送小哥坚守在一线,而截至昨天,叮咚买菜在岗员工已恢复到节前的110%。
记者获悉,由于目前生鲜电商的客单价几乎比节前增加一倍,为了尽可能及时发货,叮咚买菜这几天试点加入汽车运力。公司联洋区域的一个前置仓站长告诉记者,此前前置仓一天能够服务近1000名用户,在使用了汽车之后,一天能配送1700多位用户的订单,服务的客户增加了70%。
与此同时,为填补订单增长带来的快递“空缺”,“共享员工”的方式也被采纳。据悉,目前,叮咚买菜已与10余家餐饮企业达成合作,有1000多名餐饮业的员工上岗位工作。
上海是“三通一达”的总部所在地,目前整个快递服务网络已基本恢复正常运营。“中通快递2月10日全面恢复正常运营模式,当天中通揽收包裹超过1300万件,大约是春节前三分之一的水平,昨天中通整体产能已恢复超过一半。”中通快递媒体公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主场”,目前中通在上海的网点正常运营比例超过55%。而韵达快递负责人则表示,韵达快递上海地区的网点复工率已达到90%,整体产能已恢复过半。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对于快递行业依然有挑战。上述多家快递企业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绝大部分的快递小哥已经回沪,但由于快递一线员工大多来自农村,回沪后还需接受14天隔离,预计在一周后更多人能解除隔离,恢复正常工作。
根据上海市邮政局的数字显示,截至前天,上海邮政快递网点复工率已达81.47%,业务量恢复至去年日均业务量的57.39%,上海局正推进企业科学、合理、稳妥、有序复工复产,为疫情防控物资和群众基本生活寄递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交通数据显示早晚高峰道路客流量增长
记者昨天从市交通委交通指挥中心获悉,防疫期间,随着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本市道路客流量有一定增长。
前天(2月17日),返沪客流中,上海机场到达旅客为2.37万人次,为上周同期的53%;铁路到达客流为3.88万人次,为上周同期的57%;高速公路2月17日开始实行免费通行后,9个公安检查站入沪车流与2月10日复工首日相比并未出现明显增长,2月17日当天入沪车流量为6.07万辆次,是上周同期的96%。
市内交通方面,前天,上海地铁全网日客流为164.9万人次,同比2月10日增长13.6%,但与去年第四季度的普通工作日均客流1190万人次相比,不足14%。从分时上可以看出,早晚高峰的进站客流显著增长:早高峰7时至8时,小时客流同比2月10日增幅15.0%;8时至9时,增幅34.8%。晚高峰17时至18时,同比2月10日增幅25.4%;18时至19时,增幅40.0%。但白天10时至16时,平峰时段客流同比都是下降的。
前天,市内快速路日流量为114.3万辆次,较2月10日下降7.1%,约占2019年12月工作日日均流量(230.3万辆次)的五成。快速路网整体通行畅通,流量“双峰”趋势明显。早高峰集中在7时至10时,平均拥堵指数为23.5;晚高峰主要集中在16时至19时,平均拥堵指数为23。环比2月10日的早晚高峰平均拥堵指数,分别上升了6.8%和8.5%。
作者:张晓鸣 徐晶卉 占悦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