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济洪在上海济洪农副产品配送有限公司冷库。叶辰亮摄
人物小传
陆济洪,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30多年前,他跟随家人从安徽农村返沪等待分配工作,生活温饱难以自持。20多年前,他为了维持生计,在胶州路农贸市场摆起不到一平方米的临时葱姜摊。那时,一撮小葱才两分钱。如今,他成了年销售额5亿元的蔬菜公司董事长。
对于上海这座城市来说,创业精神传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从摆葱姜摊的小贩开始,陆济洪在20多年前白手起家,一路打拼成亿元级企业家。他的故事可能不是最潮、最具科技含量的,但其背后那份不走捷径、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格外珍惜。
两根烂冬笋的故事
1984年,从安徽农村回到上海的陆济洪已经26岁了,没有工作,每月在街道领取五块钱生活补贴。为了生计,他在胶州路农贸市场摆了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葱姜小摊。就为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临时小摊,每天还得起早抢摊位,否则就会被别人占据。为了节省成本,他会将别人没卖完的葱姜收购过来,清洗、保鲜,以两分钱的低价出售。
慢慢地,陆济洪积攒了一些钱,开始做起了蔬菜生意,摊位换成了水泥柜台。这个上海男人和其他菜贩有些不同。他摊位上的菜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
一天,一位老太提着两根烂冬笋,气冲冲地来到菜场要求调换,可看着一排排蔬菜摊,竟忘记是从哪个摊位买的了。望着又气又急的老太,陆济洪动了恻隐之心,他挑了两只新鲜的冬笋塞到老太手中,老人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过了几天,老太与女儿再次来到菜场,女儿发现烂冬笋并不是从陆济洪这儿买的。惊讶之余,两人十分感动。
不久,老太来到陆济洪的摊位前,要买30斤冬笋。有些摊贩极力压价,想撬走这笔生意,可老太就是认定陆济洪。后来,有人主动找到陆济洪,介绍他给一家五星级酒店定点供应蔬菜。原来,老太的女婿正是那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渐渐地,陆济洪做生意的诚意大家看在眼里,并在一些星级酒店中传开了,这些大客户纷纷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拥抱现代商业规则
真正使陆济洪抓住机会的,是他善于学习,懂得拥抱、接受现代商业规则。
那时,陆济洪有一批固定的酒店客户。他特别提到,一位香港商人对他说:“你已经不是菜场小贩了,不能像他们一样,今天哪个菜紧俏了,价格就高几毛钱,明天哪个菜过剩了,价格就低一些。不要计较几毛钱的得失。你要学会给客户报价,在一个周期内执行稳定的价格,这样有利于和大客户长期合作。”陆济洪接纳了这个忠告和建议,完成向批发业务的转型。
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的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陆济洪成为最早一批供应商。他回忆道:“有一年我进了一批西芹,那时市场上没有这种菜,是稀缺品。我把菜收拾得很干净,定了一个相对高的价格。结果卖得不好,超市里有很多剩菜卖不掉。麦德龙的经理教我,他让我把价格降低。他说,你要做的就是定出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这样就可以走量。有了量,还怕赚不到钱吗?”陆济洪快速转变了定价策略,取得了成功。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陆济洪的事业越做越大,他没有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而是努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2005年起,陆济洪先后在安徽和县、宣城和浙江金华布局三个总面积达5万亩的蔬莱生产基地,建立自己的净菜工厂。
实现雄心壮志需要舍得投入。陆济洪表示,在净菜工厂的流程中,坚持不添加任何人工防腐剂,宁愿添加制冷设备、抽真空设备,以更科学无害的方式对蔬菜进行保鲜。企业每年在品控上的花费达数百万元,自建快检实验室、微生物理化实验室,最近购入了40台农残检测设备,发往各个城市的网店门店。
作者:沈竹士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