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枫泾镇党委全力组织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支援基层一线防控工作,通过枫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号召,组建了865名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组成的志愿者突击队。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数据汇总、分发物资,哪里有紧急任务,就去哪里“补位”,他们身上的点点“微光”,汇集起了抗疫“星河”,共同构筑起了上海西南门户最坚硬的防疫长城。
“我有经验,我可以去。”4月9日下午,金山区枫泾镇临时健康观测点需要机关志愿者突击队增援,刚刚在另一临时健康观测点取得阶段性防疫胜利的青年党员夏平乐和濮顺,又主动请战,在拥有15年党龄的队长赵晨光带领下,与另外8名队员前往新的临时健康观测点,践行着“疫情防控,党员带头”的誓言。
在新的临时健康观测点,志愿者突击队的首要作用就是“开荒”。如何高效进行核酸、抗原检测?如何理顺志愿服务与物资保障,同时又安抚和满足观测点人员的情绪和需求?
这些看似繁琐又零碎的防疫任务,这支突击队的队长赵晨光与副队长夏平乐早已完成了“排兵布阵”:1支队伍、5个小组,各司其职全部就地化身“大白”、“保安”、“环卫工”、“搬运工”。因为有可复制、可推广的健康观测点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自4月9日下午3点突击队“入驻”后,2个小时之内就理顺了健康观测点的所有工作内容。
而为这支队伍“注入”经验的是夏平乐和濮顺。2年前,夏平乐就主动报名加入了志愿队伍,主要负责接送转运人员。前期枫泾镇另一个临时健康观测点启用之初,也是简单的一句“我有经验,我可以去。”据夏平乐介绍,刚“入驻”临时健康观测点,与志愿者突击队迎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3月29日晚,枫泾镇辖区内某建筑工地经核酸筛查后发现异常,需要连夜进行闭环转运。准备防疫物资、全面消杀观测点、安排人员住宿......任何一项工作都容不得有任何差池,夏平乐清晰地记得,转运的那天晚上,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他从11点忙到第二天中午,期间有近300多个电话,身边的3个充电宝都已耗电完。
“起初,问题和困难如‘雪花’一样飞过来。因为紧急,第一天,志愿者突击队只出动了7人,1对80的防控与服务,显得特别捉襟见肘。”比如,在临时健康观测点上的第一顿中餐,因为量大,一时间没有找到合适的客饭供餐点,工地负责人只准备了泡面。面对这份“中餐”,工人们的情绪出现了波动。夏平乐逐一解释、安抚、对接,终于在枫泾镇新枫泾公司的支持下,化解了后续用餐问题,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好在,第二天增援来了。在机关干部张亮的带领下,枫泾镇14名机关志愿者突击队前来“助战”,7人绷紧的发条,才适当缓了下来。当天晚上,夏平乐与张亮一起商量了下阶段具体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将人员分成了综合组、应急组 、保障组、保洁组、外控组。夏平乐与张亮负责各类物资、信息及其它事务总体调度,同时,每个小组配一名小组长,每个点位配一名点位长,双管齐下。“我们每个人每天还会盘点工作得失,在改进中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补齐防疫中细微的漏洞”夏平乐说。
“每次‘出征’,主要还是靠突击队的同志,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叫累,没有一人后退。都是一句话,立马到位。”夏平乐说,每次全员核酸检测阴性是他收获的最大满足。
虽然都在固定岗位,但志愿者突击队“眼里有活”。在健康观测期间,部分工人开始与志愿者“打起游击战”,通过点外卖的方式,将白酒装在可乐瓶里,企图逃避检查。志愿者发现后,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通过微信聊天的方式耐心劝导,最终工人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赶紧都配合起来。
从3月底出来,志愿者突击队只备了两套衣服,轮着穿,这几天气温接近30度,队员们还是一身羽绒服。“现在的日子的确很累,但是守住了这个点,再累也是值得的。”志愿者突击队们纷纷表示。
作者:薄小波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