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楼的居民,请提前准备好登记码,下来做核酸了。”4月4日上午,随着楼组长在微信群里一声喊,长风新村街道沁和园小区32号楼的居民有序下楼,自觉拉开间距排队,手持提前截屏的核酸检测登记码来到采样点。
为了提高核酸采样效率,沁和园小区每个楼栋都有一名楼组长及若干名志愿者负责对接居民,楼组长在每个楼组已有的微信群负责通知和统计人数,志愿者则负责引导和维持秩序。
采样工作开始后,居委会专门设有微信群实时滚动播报检测进度,轮到哪个楼组,楼组长便在其负责的楼组群里通知。“为随叫随到的‘云叫号’方式点赞,不用现场排长队,方便了我们居民。”居民朱女士说。
通知下楼并非简单在群里喊一声便能够到位,18层高楼的乘梯问题需认真考量。“我们采取的是低层加高层交错通知的方式。比如说,我会先通知一楼二楼的居民,然后顶层,中间的时间差刚好可以让他们错开出行。”纪赟是沁和园32号楼楼组长,据她介绍,根据每户人数、所处楼层错峰叫号的方式,避免大家在电梯或其他地方聚集。“我们楼栋一共有30户人家,104人,不到20分钟就有序集合完毕,而且还做到了‘零接触’‘零聚集’。”
此外,楼组长和志愿者们手机中都有一张标有箭头的小区地形图,上面仔细地标注了每个楼栋到检测点的路线图,由志愿者引导居民行进方向。有的楼出门是从左到右,有的是从右到左,这份为每个楼栋设计的“定制路线”,遵循的原则就是尽可能让居民不走“回头路”,“闭环”回到自己所住楼栋,大大减少人群交叉感染风险,也缩短了整个流程的时长。
“在做核酸前一天,我们楼组长和志愿者都会将排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在群里,一看就非常清晰明了。”毕女士称核酸过程的体验感“满分”,“从去到回来,一共用了不到半小时。基本上我们下楼后就在缓缓流动,大家都非常有秩序,到了检测点差不多就轮到了,做完再回来。”
除了一目了然的人流方向,图片上还细致地标记出排队入口、间隔两米等待处、核酸检测、信息确认等工位的具体位置,围绕这些重要点位都设有志愿者,一旦居民遇到问题,即可有效寻求帮助。而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人、上网课赶时间的老师等特殊人群,则有志愿者引导他们走绿色通道,进行优先检测。
作者:张晓鸣 张成妍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