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新华社)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经过30年发展,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可谓是沧桑巨变。”
在讲话中,总书记慷慨述说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开发开放,曾是推动这项事业的第一动力,也是推进这项事业的不竭动力,更将是成就这项事业的永恒动力。
一项伟大的事业,必有一则伟大的故事。总书记讲的这则故事,关乎浦东,关乎上海,关乎中国,关乎世界。
这则故事的开篇是在1990年4月18日,主人公——浦东还是一片“烂泥渡”。就在此时,党中央全面研判国际国内大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一则伟大的故事未必一气呵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未必一帆风顺。这则故事的开篇就写满未知与风险。当中国决心开启浦东开发开放这个新篇章,世界各国投来了困惑与质疑的目光:浦东能不能开发?要怎样开放?当年浦东新区管委会食堂门口的一行美术字作了响亮的回答:“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
这则故事的情节就是在地球仪上缓缓展开的。开发开放浦东,就是要把上海建成能与伦敦、巴黎、纽约齐名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更是要让中国具备与世界对话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则故事讲述的不只是一个区域的高速发展,更是地球仪上的一个坐标点向区域拓展,进而向全球的辐射。
为了与世界对话,一代代的浦东人、上海人、中国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把这则“烂泥渡的故事”讲述得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拔地而起,浦东成为了国际建筑大赛的现场;浦东国际机场“鲲鹏展翅”,C919“振翅高飞”,浦东成为了国际交流的重要枢纽;APEC会议、世博会相继召开,浦东成为了全球思想与智慧的交汇点;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纷纷设立,浦东成为了国际人才的落脚点;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试点,浦东成为了中国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大门。
30年前,我们开发开放浦东,是为了能够与世界对话。30年后,我们把浦东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将其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为了在更高的起点与世界更好地对话。
今时今日,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面临的考验和难题丝毫不减当年。但也正因此,我们才要讲好浦东的故事,因为这则故事里有外部环境的纷扰,有挑战与奋进,更有经验与教训;也正因此,我们才要干好浦东的事业,因为这项事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满盘活。30年前,我们决意开发浦东,是为了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30年后,我们扩大开放浦东,是为了继续当好开路先锋,发挥示范作用,引领上海、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全球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浦东的故事,就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这个故事说给全世界听,也是与全世界谈。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