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个工作日,在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美国南卡岸桥门框总装焊缝焊接现场。质检员边放下手中超声波探伤仪,边对着一旁紧张等待的小伙子竖起了大拇指。“这焊缝内部质量挺好,外观也很不错!”听完以后,小伙长松了一口气,黝黑的脸被口罩遮去了大半,却也露出抑制不住的喜悦。
这个小伙叫俸春林,傣族,来自云南临沧。去年4月,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参加了“沪滇劳务协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主题专场招聘会,此后与俸春林等60余名当地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这些学生来到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生活发生的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技术大大进步,收入大大增加,俸春林甚至凭借第一笔工资,就让全家也顺利脱贫“摘帽”。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而故事的发生,源于一场跨越沪滇之间三千公里的扶贫接力。
俸春林的家乡是位于云南临沧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该县山地面积占92.4%,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村寨散落在这片美丽但贫瘠的土地,俸春林就来自其中一个村寨——班卖村。
俸春林一家五口人,和村子里大多数人一样以种植甘蔗为生。由于家庭年收入只有3750元,于2016年被当地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建档立卡户)。为了能减轻经济压力,俸春林读完初中选择辍学外出打工。但他知道自己必须拥有一技之长,攒够了学费后,他来到临沧高级技工学校,学习汽修。
近两年,振华重工扶贫的力度和广度不断提升,除了定点扶贫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并逐年加大帮扶力度以外,还积极参与公司各单位属地政府组织的扶贫工作。
2019年4月,振华重工长兴分公司与扶贫对口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参加了在云南临沧举办的“沪滇劳务协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主题专场招聘会,并与临沧市高级技工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帮助临沧学生就业。两个月后,长兴分公司再赴临沧进行宣讲招聘。彼时,俸春林正结束四年的学业,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难题,宣讲招聘当天,他和其他60余名毕业生就与长兴分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
当初公司在学校招聘时有电焊工、钳工等多个工种的岗位选择,俸春林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焊工。“以前在学校专业学习时,有一个月时间涉及到电焊课程,虽然当时使用的设备都比较落后,但是从那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电焊。”美丽的焊花留给了这个淳朴腼腆的小伙深刻的印象,也点燃了他对电焊的热情。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后,俸春林和其余5名选择电焊工岗位的云南小伙于7月底被分配到焊工之家,公司安排了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导师对其“一对一”带教。俸春林很是幸运,他的导师是上海劳动模范、2017年带队完成了港珠澳大桥最终接头焊接的高级技师魏钧。
“小伙子能吃苦,非常上进,练习也很刻苦,布置的工作都能按时完成,希望他继续不断磨砺自己,未来有一天超越我们。”说起徒弟,师傅魏钧评价很高且寄予厚望。
在三个月内,这群云南小伙踏实肯干,勤奋好学,从零基础到顺利通过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3G立焊)、手工焊条电弧焊(3G立焊)以及明火操作证的取证考试,具备正式上岗的资格。
2019年12月底,焊工之家安排俸春林等6人完成宁波岸桥项目1号机门框总装焊缝。宁波岸桥1号机门框总装焊缝共计30多米长,虽然是交由新人完成,然而产品要求却不低,需要进行100%超声波探伤,外观要做磁粉探伤,内外部不允许产生任何缺陷。
初次上手正式项目,俸春林除了有一丝紧张,更多的是兴奋:练了几个月终于能上正式项目了!由于岸桥个头太大,仅仅是门框总装焊缝焊接,俸春林每次都需要借助梯子爬到六七米高的门框上进行焊接。“和在室内培训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需要很高的专注力。虽然是大冬天,但是焊了一天下来,身上都是汗。”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宁波岸桥1号机门框总装焊接工作顺利完成,焊缝质量完全符合检验要求。
来到长兴分公司后,俸春林拿到了第一笔工资,与以前在老家相比,这无疑是一笔“巨款”,俸春林一家也顺利脱贫“摘帽”。
在振华重工,像俸春林这样来自扶贫地区的“特招生”还有很多。近一年来,他们通过在振华练就的“一技之长”实现脱贫。“我很开心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工作,摘掉贫困户的帽子,相信未来的生活能越过越好。”谈起未来,俸春林充满信心。
作者:陆怡艳 张懿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